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,在公交車、地鐵里,不少人習慣插上耳機看視頻聽音樂。近日,網上一則“戴耳機1小時,耳內的細菌會繁殖700倍”的微博嚇著了不少網友。“戴耳機真的這么可怕嗎?”有讀者給本報生活實驗室欄目打來電話詢問。為此,記者拿著兩副耳機走進醫院檢驗科,醫生對其表面細菌含量做了一組對比試驗。
街頭調查
你的耳機多久清洗一次?
在街頭,記者隨機對過往的20名市民進行了一個小調查,發現這20人當中,有15人平時會戴耳機,其中13個人每天戴耳機的時間超過1個小時。對于多長時間對耳機進行清洗,沒有人表示自己會清洗耳機。“都是自己用,能臟到哪兒去呢?”
那么,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看視頻,不對耳機進行清洗,耳機上的細菌數量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?真的如微博上所說的會繁殖700倍嗎?記者邀請醫院檢驗科做了一組對比試驗進行論證。
專家試驗
細菌室內取樣檢測
試驗材料:兩副從未消過毒的耳機
試驗地點:醫院檢驗科
試驗時間:48小時
在這次試驗中,記者準備了兩副耳機,一副是耳塞式(蘋果的耳機),即使用時耳機卡在內耳輪,本身并不會探入外耳道。而另一副耳機是入耳式,耳機可以直接伸進外耳道,與耳道上的皮膚接觸。
醫生帶著記者來到細菌室,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器具:用來取樣的拭子(取樣管)和培養細菌的培養皿。醫生的第一個實驗對象是耳塞式的耳機,一個耳機消毒處理,另一個保持原樣。隨后,她在兩只拭子中注入5毫升濃度為0.9%的無菌生理鹽水。用拭子里的棉簽對兩只耳機進行涂抹后,醫生把這兩只棉簽放進了拭子里,拿到振蕩器上進行半分鐘的振蕩。“目的是讓棉簽上的細菌能夠均勻混合在生理鹽水中。”經過振蕩后,記者看到孫醫生從這兩只拭子中各取0.5毫升的溶液,將其滴在紅色的培養基上。“之所以呈現出紅色,是因為里面含有血液的成分。”醫生介紹說。
對于另一副入耳式耳機,醫生對其中一只耳機的表面進行了取樣處理。隨后,記者戴好了另一只耳機開始進行試驗。在聽了1個小時的音樂后,記者拿著耳機又跟著醫生來到了細菌室。對兩只耳機分別進行取樣后,醫生把這5只接種好的培養皿放進了孵化箱進行細菌培養。
試驗結果
戴耳機1小時細菌繁殖3.5倍
經過48小時的培養。昨天,記者再次來到了醫院檢驗科。醫生將5只培養皿擺在了記者面前。記者看到,5只培養皿中,有3只培養皿上都有了白色的斑點。“這些斑點就是經過48小時培養后形成的菌落。”記者注意到,那兩只沒有生成菌落的培養皿還是呈現出鮮亮的紅色,與接種前沒有區別。通過翻看培養皿底部的標記,記者發現,這兩只沒有生成菌落的培養皿分別為消毒后耳機上的兩次采樣。
通過數培養皿上的白色菌落,記者發現沒有消毒的耳塞式耳機,在佩戴前采集的樣品中菌落數量只有4個,佩戴1小時后的樣品中菌落數達到了14個,細菌繁殖了3.5倍。而沒有經過消毒的入耳式耳機上的菌落數更高,達到了110個。醫生告訴記者,細菌的分裂時間為20分鐘左右。因此按照這個速度進行計算,戴耳機1小時,上面的細菌會繁殖700倍的說法實屬夸張,實際上只繁殖了3.5倍。因此,從這個角度來說,戴耳機會加速細菌繁殖。
醫生介紹,菌落數較少的那兩只培養皿中的細菌種類為皮膚上常見的葡萄球菌。對于菌落數較多的那只培養皿上的細菌種類,醫生懷疑這些細菌為致病力較高的金黃色葡萄球菌。“你看,在菌落周圍的培養基已經由紅色變成透明,這說明已經出現了溶血的現象。”醫生隨后拿來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試劑對其進行檢測,發現檢測結果為陽性,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。
專家建議
耳機必須定期清洗
對于耳機上黏附的細菌種類,醫生說,這和個人體質有關。醫生建議,雖然耳機上的細菌大部分對人體沒有什么影響,但是,為了身體健康,耳機還是要定期進行清洗消毒。清洗的方法可以用蘸有酒精的棉簽在耳機表面輕輕擦拭,就能達到很好的消毒效果。